2025-02-13 14:15:16来源:中国网
走近灶台,李锋换上厨师服、围裙、帽子,像是战士走进战场,来了精神,揉起面,眼神都发亮。
一群学员围着灶台、面台,围着传授技艺的李锋。
“这个拉得好!”,李锋为学员叫好,也会拉住学员的手亲身示范:“这个不能这样做……”
李锋经营的公司曾中标南京特殊教育示范学院食堂、南京博物总馆食堂、南京高淳区机关和经济开发区食堂、南京溧水区人民医院食堂等项目,服务遍及高校、医院、机关和企事业单位,曾荣获“江苏省团餐标杆企业”称号。他是从基层一步步做起来的企业家,对一线工作始终充满热情,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
他告诉记者,拉面的难点在于和面、醒面、揉面、拉面的过程。例如在掺和面的过程中,要搭配油和盐,把握好醒面的时间。
授课点是丹凤县职业教育中心,这里也是“丹凤厨工”劳务品牌(后简称“丹凤厨工”)的培训基地。这里既有职教的学生,也有面向社会的培训。
“我们会教有创业和就业意愿的农村务工人员,让她们凭借技能获得更高的收入”。李锋说,任何有意愿加入餐饮行业的人都可以从村(社区)里的就业服务工作站报名参加技能培训,之后安排到基地实训,通过第三方鉴定中心考核,获得相关证书后,就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公司、派遣公司去用工单位,成为一名“丹凤厨工”。
李锋是丹凤人,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南京,剩下的时间留在陕西。不论是在南京还是在丹凤,只要有时间,李锋还是愿意为学员们传技艺、聊创业。
在李锋眼里,学员们通过“丹凤厨工”的培训获得更高的收入,比钱进了自己的口袋还高兴。
他深有感触地说,学好技能,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产业链输送人才,推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,行业发展好了,每个人都将受益。
作为一名过来人,李锋经历过外出务工的各种难处,更知道如何帮助外出务工的兄弟姐妹。
李锋11岁时因家庭困难辍学,17岁便只身前往南京当学徒。他白天架起案板揉面,晚上收起桌椅席地而睡。
初期借钱创业,他兑下一个小门面,努力经营,日盈利千元。岂料三个月后,小店因违章被拆,店面装潢费用打了水漂,加之涉世未深,采购被骗。一通忙活结算下来,以亏本收场。
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,让那时的他一蹶不振。
南京的一位好大姐,帮助了这个痛苦不堪的西北青年,给了他一个翻身的机会,同意让出部分铺面给他经营。经此一事,才让他悉心经营的企业逐步走向正轨。
丹凤县是传统的劳务大县。90年代后,丹凤县已经有不少外出务工人员,那时大家还没有品牌意识。后来逐渐了解到品牌的重要性之后,县里成立了劳务品牌建设指导中心,建立品牌打造专班,设计了统一的标识,建立了标准,确保知名度和亮点。2024年,“丹凤厨工”已经成为省级劳务品牌。
作为“丹凤厨工”代言人,李锋体会到劳务品牌效应的积极影响。首先,在规模化的服务中,团队后续力量梯队是否能够跟上,是客户考量的重要因素。其次,厨工依靠品牌吃饭,会更忠于品牌,捍卫品牌。第三,有了品牌意识之后,厨工的荣誉感会提升。最后,在维护权益方面,团队更有优势。
在丹凤县,设有“丹凤厨工”的引领单位、孵化基地、培训基地、实训基地等劳务品牌建设构成模块。对于有意愿从事行业工作的人员,从基本起步,安排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。持有初级烹饪或者餐厅服务员证书便可持证上岗。
李锋参与了《丹凤厨工(南京)培训材料》(后简称《材料》)的编撰工作。他说,我们需要有方针、有蓝图,让所有的产品有质量和品相的标准。为此,技术团队赴西安调研,到行业协会学习、到质监局访问,借鉴西安经验形成了现在的《材料》。
南京“丹凤厨工”培训所用的材料。
“丹凤厨工”劳务品牌也是苏陕协作的成果,南京市人社及相关部门对务工人员就业就医、子女上学等问题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。
据丹凤县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,除南京外,“丹凤厨工”还在西安、杭州以及丹凤本地形成了以餐饮业为核心的“四大”就业服务体系。目前,通过“丹凤厨工”劳务品牌输送的餐饮相关务工人员每年有1.3万余人。
跟着李锋走出来的“丹凤厨工”王晓东现在是南京一家烧烤店的店长兼主厨,每月有八九千元的收入。他爱人在家照顾两个孩子,靠他的收入支撑着整个家庭。
李锋对王晓东的印象是工作勤恳,诚信,说话做事靠谱。李锋说,现在不少餐饮企业都在尝试创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,未来可能会采取合伙人机制,让他们作为新开店的股东形式进行合作。
有些人跟着李锋走了出去,在外打拼;有些人又跟着李锋走了回来,回到家乡。李锋称之为“双向奔赴”。
2021年,丹凤中学迁址之际,亟需引入校园团餐。平衡营养膳食、合理搭配餐品、南北特色风味小吃……李锋带着丰富的团餐管理经验回到家乡,创办了一家餐饮服务企业,解决了四五千师生就餐的问题,带动了180多人就业,其中不乏从南京返回丹凤的工作人员。
李锋说,走出去带着技能和经验回来,带动性更强,收入也不低。
正在制作biangbiang面的陈伟。
南京的王先生,随意走进了黑龙江路上的三牛油泼面,点了一碗陕西特色的biangbiang面。
没过多久,便有服务员送上来一大海碗面。第一次尝试biangbiang面的王先生,对这碗面的味道赞不绝口。
陈伟是“陕味联盟三牛餐饮”的法人,他来南京闯荡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,黑龙江路的这家新店刚刚经营一年多。
在南京餐饮行业的就业市场上,“丹凤厨工”是响亮的招牌。不少陕味餐饮企业挂着“丹凤厨工”的标识,陈伟的店铺也是如此。
27岁的李新是在“丹凤厨工”的推荐下来到陈伟的店里工作。主要从事西北小炒,制作汤面和各种炒饭、盖浇饭。李新接受的培训主要以陕西菜品为主,包括基本操作和标准规范。现在每月有七千元的收入。
传帮带是“丹凤厨工”劳务品牌的特点,也是发展壮大的根基。在南京,从丹凤走出来的餐饮创业者愿意将就业的机会留给踏实肯干、有技能的乡亲们。
陈伟告诉记者,包括自己在内,店里的9个岗位的员工都是丹凤人。据了解,仅在南京一地,从事餐饮行业的丹凤籍务工人员就超过5000人。
李锋说,希望未来“丹凤厨工”能发展成“黄桥烧饼”“化隆拉面”一样响亮的劳务品牌。他坦言,这条路任重道远,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。
正月初九(2月6日),又一批的丹凤的乡亲们乘坐免费的大巴返岗务工。
李锋在欢送仪式上鼓励乡亲们外出锻炼胆量、增加胆识、开阔眼界,积累经验和财富。同时,他提醒乡亲们,记得回来建设美丽的家乡。
他说,待家乡发展得与外面一样好,大家就不必再外出务工了。